国际工程界“诺贝尔奖”,再添2项!
近日,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2023年全球基础设施奖”颁奖典礼上,2023年度“菲迪克工程项目奖”正式揭晓。
铁一院勘察设计的和田至若羌铁路荣获杰出工程项目奖;南宁市轨道交通5号线一期工程荣获优秀工程项目奖。
至此,铁一院已有17个项目和1名个人获得菲迪克表彰,成为全球获得菲迪克表彰最多的企业之一。其中,青藏铁路、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风沙防治工程、秦岭终南山隧道获得百年重大土木工程项目优秀奖,西安至成都高铁(陕西段)、兰州至新疆高铁、西安地铁2号线以及和田至若羌铁路获得杰出工程奖。
菲迪克(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是全球工程咨询业的权威非政府组织,代表该领域最高水平。2013年,菲迪克成立百年之际,按照“质量、廉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则首次评选工程项目奖,此后每年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项目,素有国际工程界“诺贝尔奖”之称。
和(田)若(羌)铁路由铁一院总体勘察设计建成。和若铁路设计时速120公里,为国铁Ⅰ级单线内燃铁路,预留电气化条件,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南疆铁路环线”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已经开通的格库铁路、南疆铁路实现互联,共同形成世界首个沙漠铁路环线——长达2712公里的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环线。
和若铁路尼雅河特大桥
据了解,和若铁路沿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由东向西走行,全线风沙段落分布长达534公里,约占线路总长的65%,是世界上穿越流动沙漠地区最长的沙漠铁路。为了探明全线风沙情况,铁一院设计团队开展了深入的现场风沙调查、地层勘探、水源勘探及原位测试、室内化验等工作。经过反复研究探讨,根据沿线不同地段的沙害程度、地下水及地质情况,确定采用以桥代路、植物防护与工程防护相结合、纯工程防护等针对性防护措施,有效解决了风沙危害这一世界性铁路修建难题。
风沙区勘探
在风沙特别严重的地段,铁一院采取“以桥代路”的设计方案,全线设置过沙桥49.7公里,大幅降低了风沙对铁路的威胁;在有水源条件的地段,同步推进风沙防护工程建设,共修建沙障、草方格5000万平方米,种植当地耐旱耐盐碱、固沙能力强的梭梭、红柳、沙棘、胡杨等灌木和乔木1300万株,林带覆盖面积超过11万亩,形成了一条长达300公里的防沙护路的绿色屏障。目前,全线苗木的成活率达到了80%以上,风积沙地段苗木高度也都在80公分以上,不仅为线路的顺利开通和安全运营提供了坚强的防护保障,也为沿线县团提供了绿色屏障,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铺设完成的线路
针对沿线施工及混凝土养护严重缺水的实际,铁一院还有针对性地采用了装配式桥墩技术,对三座特大桥434座桥墩采用墩身预制拼装技术,提前在工厂完成预制构件加工,再到现场像搭积木一样进行拼装,有效克服缺水对建设进度的影响,节省了30%的工期。
项目团队研究方案
和若铁路沿线分布有尼雅文化、安迪尔古城、达玛沟小佛寺等文化遗址,各地城市文化特征较为明显,铁一院设计中结合当地文化特征,在9个新建旅客站房设计中实现了铁路沿线历史文化景观融合全覆盖,形成具有南疆特色的“一站一景”。
和若铁路的通车运营,使得南疆地区与我国内陆的运输距离缩短1000余公里,一举结束南疆地区5县不通火车的历史,极大便利沿线各族人民群众出行和货物运输,带动沿线资源开发,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边疆国防,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宁地铁5号线一期工程由铁一院总体总包设计,这是华南地区首条全自动运行的地铁。该线路充分践行“绿色、生态、智能、以人为本、站城融合”一体化设计理念,为南宁市轨道交通第二轮建设规划圆满收官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宁地铁5号线一期工程路线路
南宁地铁5号线全长20.2公里,全部为地下线。共设车站17座,其中换乘站6座,列车最高运行时速80公里,采用6节编组B型车。该线路自西南至东北,以对角线的走向更加紧密地连接起南宁市江南组团、城西组团、城北组团、昆仑大道南、北组团等主要区域,进一步拉大了城市空间发展骨架,为南宁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全自动运行车辆
南宁地铁5号线采用全自动运行系统,全面实现了列车唤醒、出库、正线运行、维护、洗车及休眠等一系列全自动运营功能。通过先进的专家诊断系统和障碍物检测系统,具备全自动控制解决突发故障的能力,为列车安全运营保驾护航。同时,设计中增加了根据车厢内人流密度自动调整空调风量、温度及灯光,动态疏散客流,智能机器人巡视、智慧消防、出入口及电扶梯一键开关等众多高科技的应用,助力5号线实现更安全、更智能、更人性、更舒适的建设目标。
备用控制中心调度室
据了解,南宁地铁5号线五一立交站至新秀公园站区间是南宁市第三次穿越城市主航道邕江的地铁工程,无论是设计难度还是施工难度都创下了南宁地铁建设史上之最。铁一院通过多方案比选论证,在国内首次创新性地采用了气垫式直排泥水/土压双模盾构工法设计,成功解决了“富水圆砾地层长距离掘进、复杂地层下穿老旧建筑物、圆砾泥岩交互地层功效低”等三大地铁修建难题,为今后国内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范本。
南宁5号线双模盾构机
南宁地铁5号线那洪车辆基地是我国首个采用生态智能场段设计的车辆基地,集智能运维、海绵城市、民族特色厂房、装配式综合管廊于一体,占地62.4公顷,总建筑面积15.04万平方米。
在该车辆段的设计中,铁一院创新应用了5项智能化设备,其中3项为国内首次,有效提高了场段运维效率和质量。设计团队依托项目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先后取得31项专利,由铁一院环设院研发的“全自动驾驶车辆基地作业综合管理系统”,填补了国内全自动驾驶安全管控方面的空白,并以其完善的安全管控赢得了业主和业内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设计团队还因地制宜地构建了1+N主题的场段生态体系,结合既有水塘设置了雨水调蓄池、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坛、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等6种海绵措施,可实现年节约用水约6.3万吨,减少对外污水排放约4.7万吨,对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向智能化、生态化发展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项目组现场讨论方案
铁一院在南宁地铁5号线车站设计中突出“绿城水韵”的文化主题,采用风水联动的节能新技术,公共区和出入口楼扶梯充分考虑人性化需求,展现南宁生态宜居的城市魅力与“中国绿城”的城市形象。通过“1个核心站域TOD一体化开发,1个区间上方地下商业街,5个站口配套开发,4个站内便民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开发方案,为沿线城市空间综合利用,提升城市商业活力和品质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南宁地铁5号线的开通运营,开启了南宁市“智慧城轨”的新篇章,对服务市民出行,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水平,促进南宁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